智库专家谈两会(十六)|陈为忠:守好国家水安全的“生命线”

发布时间:2025-03-10发布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别于2025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作为人民参政议政的关键渠道以及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全国两会承载着无数期待与关注。坚定信心启新程,鼓足干劲谋发展。在此重要时刻,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智库专家谈两会”系列研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解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智慧、贡献力量。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经济大省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要在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安全等方面尽职尽责。江苏是江淮水网的主体,拥有本地与过境水资源量9812亿立方米,不仅满足本省生态生活生产需求,还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向沿线1.5亿人口、4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成为沿线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的“生命线”。未来,江苏要以国家和江苏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为契机,以“水安全”统筹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境内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守护好“国之重器”。

一、系统推进沿线地区“三水统筹”保护

持续深化沿线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主要污染源防控,开展沿线园区水污染专项整治,全面启动沿线排污口排查整治;强化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推进水上洗舱站、绿色综合服务区建设与有效运营,严厉打击非法运输危险化学品及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非法排放行为;有序推进城乡垃圾处理能力建设,着力解决水体黑臭问题,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深入推进沿线地区水生态系统修复。扎实推进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发布重要栖息地名录,强化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减少人类活动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生境影响;增强河流连通性,恢复推动河湖水生生物洄游通道;深入实施自然岸线生态修复,推进生态航道、生态护岸建设,建设美丽安全岸线。

着力提升沿线地区水资源保障水平。严格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强市场调节力度,实施阶梯定价、水权交易;保障南水北调水源水质安全,推广生态岛建设经验,高标准建设工程生态缓冲区,推进沿线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建成河畅、水清、岸绿的美丽生命线。

二、加快普及水文化,营造全社会治水氛围

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凝练打造中华水文化标识。摸清沿线水文化资源家底,深入开展水文化资源调查,挖掘河湖历史、水工遗迹,展现治水、航运标志工程,讲好江苏治水故事;拓展水文化公共空间,引导各地以渡口、历史河段、博物馆等为中心,建设文化与生态、旅游相融合的水文化公共空间,打造水文化生态绿廊。

弘扬传承水文化,逐步建成人水和谐社会。依托重点水利工程、水利风景区等,常态化开展水文化水情教育、研学活动活动,围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时间点,开展共护母亲河主题活动,让治水节水亲水理念深度融入政府施政纲领、企业日常运营、人民日常生活,发挥水文化引导功能,营造全社会“知水节水护水亲水”氛围。

三、优化沿线地区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

完善跨省域协同保护机制。依据跨省市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细化沿线地区水质异常波动联防联控机制;总结推广浙皖新安江试点经验,与安徽、山东、河南等兄弟省市建立长江、淮河、沂沭泗水系等跨省河流协同保护机制、流域横向补偿机制。

完善省内协同保护机制。建立健全设区市共同研究解决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重大事项机制,全面组织实施流域横向补偿机制;完善跨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建立部门间生态环境问题线索通报反馈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执法监管任务有效衔接。

(陈为忠,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教授,综合交通运输研究所所长)

智库专家谈两会(十六)|陈为忠:守好国家水安全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