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别于2025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作为人民参政议政的关键渠道以及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全国两会承载着无数期待与关注。坚定信心启新程,鼓足干劲谋发展。在此重要时刻,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智库专家谈两会”系列研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解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智慧、贡献力量。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指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结合南通市在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以及AI产业蓬勃发展的实际,围绕“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使命要求,简要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以全局视野强化责任担当,这是经济大省的使命。中央提出“经济大省挑大梁”,既是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也是对江苏高质量发展能力的信任。江苏作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二的省份,2024年GDP增速达5%以上,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12.8%,其“压舱石”作用显著。南通作为江苏“江海门户”,需在省级战略中找准定位:一方面,依托靠江靠海的地理优势,深化跨江融合,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另一方面,以AI产业、高端制造为突破口,助力全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例如,南通势通生物研发的AI胶囊内窥镜系统,攻克了消化道检测技术瓶颈,入选国家级创新榜单,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
其次,创新驱动与产业深度融合,这是挑大梁的着力点。江苏省委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核心任务之一,南通需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为抓手。一是强化AI赋能传统产业。南通高新区集聚强芯科技等企业,其全球最薄硅片技术推动光伏产业升级,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闭环。二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南通通过科教融合(如与哈工程共建长三角高等研究院,与东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东南大学南通校区),推动海洋科技与船舶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协同,2024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三是优化创新生态。南通实施“十百千”科创人才计划,搭建产学研平台,将企业技术需求转化为高校课题,加速人才链与产业链耦合。
最后,以开放协同服务发展大局,落实国家战略。南通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需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彰显担当。一是深化开放型经济。2024年南通外贸增速高于全省均值,未来可依托通州湾新出海口,扩大高端装备、绿色产品出口,融入全球价值链。二是推动跨区域协同。南通正以“跨江融合”对接苏南,通过共建园区、产业链分工,承接上海科创资源外溢,打造长三角北翼增长极。三是筑牢安全底线。统筹港口物流、新能源等产业的绿色转型,防范生态环境与产业链风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韧性支撑。
南通作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需以AI产业为引擎、江海联动为纽带、创新生态为根基,在“挑大梁”中发挥“强支点”作用。未来应进一步聚焦“科技—产业—开放”协同,为全国经济稳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南通力量。
(孙攀,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开放经济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智库专家谈两会(十一)|孙攀:经济大省“挑大梁”使命的实践路径与南通担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