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家谈两会(八)|王英利:构建融合发展战略,承担“挑大梁”历史重任

发布时间:2025-03-08发布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别于2025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作为人民参政议政的关键渠道以及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全国两会承载着无数期待与关注。坚定信心启新程,鼓足干劲谋发展。在此重要时刻,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智库专家谈两会”系列研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解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智慧、贡献力量。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总书记强调,江苏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协同联动;要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的对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面对总书记要求和重大发展战略叠加,面对全球经济的新常态和国内发展新阶段,如何在协同联动和深度融合上抓住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新动能,为此,江苏有必要将三大战略做进一步深度融合,构建起三大战略融合发展战略。江苏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便捷的交通网络,这些优势为实施新的融合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明确战略定位与目标首先明确融合发展战略的定位与目标,该战略应旨在进一步协调协同三大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可包括: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深化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等。

构建战略融合框架将三大战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空间布局、建设内容和建设目标上进一步渗透融合。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形成紧密联系的城市群和产业带。结合长江经济带建设,沿江布局高端产业和生态保护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形成跨国界的产业合作与贸易网络。促进产业协同升级,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创新与升级,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沿江地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利用“一带一路”平台,推动江苏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

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级层面融合发展战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支持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筛选一批具有跨区域协同示范意义的重大项目,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激发各地参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确保三大战略的有效融合衔接。发挥人才作用,建立跨区域共享共用人才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江苏将三大战略深度融合,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通过实施融合发展战略,江苏将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全国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王英利,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聘教授)

智库专家谈两会(八)|王英利:构建融合发展战略,承担“挑大梁”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