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由南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九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江苏南通举行。来自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创新与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南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宇民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以“对接国家战略 服务江苏发展”为宗旨,在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主旨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分别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交流互动。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和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聘教授徐长乐分别主持上下半场报告并做点评。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统筹抓好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认为,应当优化科技创新策源力布局,打造世界级创新雁阵;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优势;积极推动产业有效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现代流通体系是长江经济带健康运行的基础。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扬州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姚冠新认为,应当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高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加快航运物流模式转型,鼓励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和江海联运;建立和完善多方协同机制,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从而不断畅通长江经济带主动脉。
重庆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万宇认为,要着眼全流域布局规划港口建设体系,推动“一省一港”管理化模式,不断优化港口基础设施资源配置,联动发展港口产业,增强推动港产协同发展的关键动能,促进港产融合发展。
长三角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引领。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艳认为,加快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共同体,必将为长三角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更好地发挥长三角先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胡振华则建议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金融动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应当加大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力度,推动跨行政边界的产学研一体化,三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提升产业链能级安全和国际竞争力。
中南大学副研究员刘飞仁认为民营企业是长江经济带未来产业创新的主体力量,建议按“抓大、强中、帮小”分类施策,抓好大型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做强中型企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营造小微企业良好创新环境,通过企业协同加强区域创新链融合,为长江经济带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建议从上中下游、城市群、都市圈三个层面,推进科技要素配置的空间治理机制创新。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博认为,要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地区间工业用地市场的协调互动,实现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周睿认为,市场在要素资源的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市场化在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流域经济学强调在流域内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会长文传浩提出流域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框架,围绕流域经济、流域生态文明、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领域,探讨如何在流域内进行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在产业创新方面,湖北经济学院教授秦尊文认为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他建议推动低空空域管理加快改革,加快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链,推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打造更多产品应用场景。推行相关技术标准化,引导全国低空旅游消费新业态。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袁源认为,新质生产力助推江苏沿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蒋军分别分享了湖北省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金沙江向家坝库区航运资源综合开发路径的个案研究。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踪家峰、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陈长江分别对优化长江经济带均衡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对策建议。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健苏雁
第九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江苏南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