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南通大学省重点高端智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与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共同组织召开了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交流会。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吉明明出席会议并讲话。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和执行院长姜朝晖、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凤华出席会议,南通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邵春明主持会议。
吉明明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性会议。两家省级智库要把学习好、贯彻好、宣传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
成长春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蓝图,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此次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坚持市场经济导向,以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是此次三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之一。两家智库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决定》的相关要点,努力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专业力量。
南通大学两家省级智库平台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商学院的领导和专家代表参会交流。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部分专职研究人员围绕全会《决定》提出的重要内容和相关部署参会交流的学习体会摘录如下:
1.杨凤华(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加快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作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并从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作出了新的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围绕适应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不断完善区域发展机制,并取得积极成效。在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等政策的指引下,各地区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逐步完善。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区域发展绝对差距依然较大,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区域发展机制还不够完善。
对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部署要求,需要着力从三方面的统筹机制:一是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区域重大战略统筹机制。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对接联通、协调实施,统筹做好战略优势集成,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二是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机制。要在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注重从主体功能区视角,打破区域传统地理分界、梯度发展定式和行政壁垒制约,因地制宜重构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推进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三是完善陆海统筹机制。海洋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战略要地,要在推动陆域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的同时,加快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陆海统筹一体化发展,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努力建设海洋强国。
2.陈长江(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衡量标准,大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要“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024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即:“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单位劳动投入创造的产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质量及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资本生产率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具有高度综合性,可以作为衡量所有要素投入产出质量进而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着力点。
全要素生产率是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总体效率,体现了技术进步、要素配置优化、制度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过度依赖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存在突出资源环境以及市场等的瓶颈制约。理论和实证表明,长期来看,经济增速长期会回落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全要素生产率决定了长期经济增速。如果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那么经济增速也会不可避免的下降。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通过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同时也能提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这无疑为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指出了方向和路径。
3.陈为忠(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教授):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长期以来,政界和学术界广泛存在着把降低物流成本与降运价画等号的认识误区。实际上运价已降无可降。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3年调研数据,在人工、油气、用地等成本上涨,与运价与仓租物流服务价格低迷的夹缝中,我国物流企业利润率在4%左右,已经进入微利运行状态。为破解供应链物流效率低、运输结构不均衡、物流设施布局不均衡等现代物流的堵点和卡点问题,未来我国交通物流领域高质量发展应该更加关注系统性的制度降本增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部署,要求“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这为推进系统性的流通体制改革带来了契机。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处在由职能物流成本最优向全程物流成本最优转变阶段,由于物流信息割裂,主要关注局部物流成本,忽视关注全程与全链物流成本。因此,政府应积极破除交通物流堵点卡点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推进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多式联运、数智化转型,推动物流枢纽带动产业集群建设,加快规范物流市场,联合共建供应链平台。
4.冯俊(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色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更是其中重要一项。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导向,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方向,总书记科学回答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今后,要坚持激励约束并重,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进一步强化源头预防,推动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落实企业按证排污责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建立碳定价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积极推动与相关国际机制衔接互认。建立健全权责一致、协同高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增强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要强化法治保障,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基础,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法律法规制修订。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司法保护,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5.瞿锦秀(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教授):以文化力和科技力共同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11次提及文化,凸显了文化的重要性。公报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其中,“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是对当前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凸显了文化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导向和战略布局。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与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其生产力的发展已不再单纯依赖于传统模式,而是愈发需要文化力与科技力的深度融合与共同驱动。这种融合不仅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释放开辟了新路径,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方面,文化力为科技力提供精神动力与创意源泉;另一方面,科技力也为文化力提供新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渠道。
要让文化力和科技力共同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需要强化文化力的引领作用、深化科技力的支撑作用,还要构建文化力和科技力协同发展的机制。此外,还要通过挖掘和培育文化消费潜力推动文化消费,通过鼓励文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相信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6.孟越男(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讲师):聚焦重点领域,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是人类深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人类的参与程度决定着科技创新的密度、广度和深度。2023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亦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希望江苏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前列。充分发挥江苏省科教人才资源和产业基础雄厚的双重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新时期江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是统筹布局前沿科技。支持骨干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着力突破高端芯片、基础材料、基础软硬件等关键技术瓶颈,提升重点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围绕未来网络通信、前沿新材料、量子科技、基因技术及细胞治疗等10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组织编制未来产业技术路线图,实施一批应用前景广阔的前沿技术攻关项目,布局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
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在细分赛道、细分领域以创新成果开辟新赛道。发挥江苏创新联盟成员单位攻坚能力,建成高效率的成果转化联盟。推动实验室深度参与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推进“需求张榜、团队揭榜”,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搭建政府部门、各领域联盟、联盟成员、地方(园区)及各类创新平台载体间的信息平台,加快成果互通与转化。
三是加强企业创新集聚。融合苏南金融、技术、人才集聚和苏北土地、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采取招商“走出去”和项目“请进来”相结合,积极引导苏南企业更多关注苏北、投资苏北,形成了“研发+制造”、产业整体转移集聚、产业链双向延伸、“总部+功能性机构”等产业合作方式。积极打造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吴江泗阳工业园等一批创新和特色园区。
7.柏建成(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讲师):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首先,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必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其次,科技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再次,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
总的来说,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教育、科技、人才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智库专家交流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