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治理与区域发展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3-11-21发布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11月18日,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区域治理政策与法律研究所主办的“市域治理与区域发展研讨会”在南通市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四楼会议室召开。会议由研究所副所长宋超主持。来自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宿迁学院等高校的30余位学者与本所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东南大学刘耀东教授认为,数字技术嵌入基层社区治理当中,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提升基层社区服务效率,构建信息提供者、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之间动态联动机制。但数字技术为基层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助力的同时,也容易产生技术异化、目标偏移、伦理缺位和结构性失衡等风险。数字赋能基层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社区居民现实需求,打破数字技术盲目“崇拜”;完善数字治理法律法规,规范数字技术应用;推进多元主体数字参与,打造智慧社区治理共同体;加大农村数字技术投入,提高基层数字化治理水平。

南京审计大学张劲松教授指出,从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看,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东部地区的大都市应率先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助推低收入群体走向共同富裕是我们基层干部的重要工作。基层干部助推低收入群体走向共同富裕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多数基层干部不认可“我者”富裕,让其执行推动“他者”富裕的工作难度大。实现共同富裕,梯度时间安排最为可行,精神空间增量最易提升。“我者”“他者”同富裕、物质精神双富裕、时间空间皆富裕几个重要方面,是消解障碍的主要途径。

河海大学杜春林副教授以长江流域为研究样本,认为我国流域治理根植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不仅仅关系到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更涉及到流域之间,以及央地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呈现出复杂化、矛盾化、碎片化等特点。认为要在反思长期以来单一维度分析流域治理内在逻辑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构建“策略型整合”的分析框架,尝试设计央地整合、流域共生与属地联动的流域治理机制,丰富我国流域治理研究知识体系,为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借鉴。

南京审计大学林莉副教授认为,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体现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正由“生态保护版”升级到“高质量发展版”。提出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沿江省市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此我们可以从治理主体、制度、技术和平台等方面构建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共同体。首先,共创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治理新理念;其次,创新长江经济带治理制度衔接;再次,打造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治理示范点。

盐城师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景平指出网格化治理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从盐城实践看,目前基层整体上有嵌入式网格化治理和融合式网格化治理两种模式。网格化治理模式的升级优化面临着队伍薄弱、宣传不足、权责不明确、协作不畅等障碍,需要提升队伍胜任力,加大网格治理宣传、完善权责制度、健全集体行动机制,这为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实践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的建议。

与会专家还就法治建设与长三角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区域公共问题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南京师范大学赵晖教授和扬州大学刘伟忠教授对专家们的精彩发言进行了点评。

与会专家还实地考察了南通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并听取了相关汇报。南通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副主任胡高明、分析研判处处长陈晓云全程陪同考察和研讨。

(朱余斌)

市域治理与区域发展研讨会成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