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省重点高端智库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主办的“长江经济带双循环协调联动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智库沙龙在南通大学如期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原执行院长陈宪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于津平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副主任黄寰教授、西南大学陆海新通道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宗会明教授等校外专家到会交流。
会上,研究院首席专家、院长成长春教授致欢迎辞,简要介绍了智库在相关领域的调研活动和研究成果,并结合“一带一路”建设10周年和9月15日在江苏连云港召开的“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高度评价本次智库沙龙的重要性。
于津平教授总结了10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和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成功经验,从长江经济带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相互促进角度,提出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区域市场一体化、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加强内外交通便利化等对策建议。
陈宪教授认为城市、城市集群本质上是经济功能区,建议长江经济带要处理好城市的“圈”、“群”、“带”所涉及的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以政策与制度、市场与政府有效协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加快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分工与协作格局。
黄寰教授从探索期、发展期、规范提升期、高质量发展期四个阶段,全面梳理了中欧班列发展进程,并以中欧班列(成渝号)成长为案例,详细介绍了重庆、四川的政策举措与创新,并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陆开放新高地等国家战略提出了系列共建共享的对策建议。
宗会明教授首先详细解读《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并从港-产-城耦合、港口-城市-区域联动视角,详细研究通道门户北部湾港腹地范围,又结合其通达性短板和港口竞争,提出构建陆海新通道产业合作联盟、强化枢纽港与内陆港的联系等对策建议。
研究院陈为忠副教授详细分析了外贸箱增长预期弱化、长江经济带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分流、航空货运替代等趋势性变化,以及对长三角港口集装箱运输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从优化港口集装箱供应链、推进通关承运模式改革、拓展新货源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院盛新宇博士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合作园区建设等方面,详细梳理了长江经济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系列成就,并从提升共建意识、拓展共建平台、创新共建模式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本次智库沙龙由研究院开放经济研究所、综合交通运输研究所联合承办,吸引校内20多位专家以及部分硕士研究生到会交流。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长江经济带双循环协调联动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智库沙龙成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