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第七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与校内兼职研究员分论坛”成功召开,上海社科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何建华,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徐康宁,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开放经济研究方向首席专家张二震,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徐长乐等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应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参会,围绕论坛主题作主旨报告。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凤华进行主持。
本次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当好表率建言献策。
左学金以《上海都市圈的三个功能空间与未来发展》为题,详细介绍了上海都市圈概念的演变过程,并从上海大都市圈作为共享就业与居住空间、交通枢纽的功能空间、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合作空间三个维度出发,建议未来上海都市圈要建立与完善协同发展合作平台与机制,要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建设与运营,要推动市场准入、要素自由流动与监管制度的一体化,要加强社会保障、公共产品提供与资源环境保护领域的协同与合作。
何建华以《长江经济带贵在促进人的现代化》为题,将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作为切入点,指出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承载区,对其研究应当超越物质层面,充分激活长江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用长江文化的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使长江经济带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区。
徐康宁以《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题,基于数字技术与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以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态势和在全球的地位等的分析,深入阐述了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中国数字经济的优势与短板,强调当前关键任务是要利用数字技术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尤其是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要加强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张二震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高水平开放》为题指出,开放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能也必将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必须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同时,他指出了高水平开放的三大要点:一是要把开放合作的“朋友圈”越做越大、开放领域越拓越宽、开放层次越做越深;二是要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转变;三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徐长乐以《中国古代协调性均衡发展思想初探》为题,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从“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自然观、宇宙观,“民贵君轻、人际和谐”的社会观、道德观,“修身养性、自我和谐”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的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探究了协调性均衡发展的古代思想文化渊源,有益于指导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实践。
会上,校内专兼职科研人员代表也进行了交流发言。该环节由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刘波主持,季燕霞、孙攀、王晓峰、陈为忠、瞿锦秀、刘峻源、冯俊、靳匡宇、胡俊峰、陈长江、林珊珊、崔建刚、叶磊、孟越男等14位校内专兼职研究人员分别围绕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推进共同富裕、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长江经济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等五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晓峰对各位研究人员的报告作点评,他认为此次论坛成果丰硕、主题多样、形式新意,希望与会人员吸收经验,并在广度、深度、跨度等方面有更好地提高。
最后,成长春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对各位专兼职研究人员的发言表示赞赏,希望研讨会能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方向、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思想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并指出智库研究人员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参与智库研究更好结合起来,以形成更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成果。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专兼职人员和研究生共同参会。
(许天云)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召开特聘研究员与校内兼职研究员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