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要建立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加紧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要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要激发各类主体活力,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藩篱,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宏伟蓝图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首的长三角多层次创新体系,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能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已经落地,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可喜进展,长三角地区正成为实施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和建设新兴产业高地的先导区。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长三角地区打造科创共同体,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将是未来长三角地区,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保持创新优势、提升科创策源功能的关键举措,是全面塑造长三角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双引擎。
一是自主开展引领性、原创性科技攻关。强化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瞄准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脑科学、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前瞻性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并在核心产业实现自主技术创新,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寻求自主研发突破。大力拓展新技术应用场景与应用范围,建设一批创新应用先导区和集聚区。
二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主体地位。以建设创新联合体为抓手,推动开展以企业为中心,高校、科研院所跟企业紧密合作的协同创新活动,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大企业创新引领的支撑作用,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带动创新型中小企业成为原创技术的重要策源地、产业链的“链长”,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开创企业技术创新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新局面。
三是构建科创共同体。以平等合作、共享互助、共同发展为核心的共同体理念,构建长三角科创共同体,进一步强化各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相互赋能,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 通过构建合理科学的创新合作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实现科创资源高效配置,推动人才、信息、科研设备以及技术专用平台等共享共用,以及各类创新活动的系统化、组织化,并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的有效融合,协同推进创新产业体系建设、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高端技术水平的整体跃升。
四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治理体系,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打破区域行政壁垒,破除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盘活资源,激发创新潜能,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强大支撑。一体化推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人才、资金、科学基础设施的优化整合与合理配置。关键领域、重点项目要集合优势资源,扎实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出台政策,推动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落地;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在重点领域,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集聚、成长以及人尽其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机制,加快构建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着力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项目与资金对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持作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供给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建立开放式创新环境,培育新型产学研一体化、系统化的应用研发能力,充分释放高校、机构、企业、人才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
作者:胡俊峰,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