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 | 冯俊:保护大美湿地 推进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1-10-29发布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努力提高环境质量,不断夯实绿色本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大美湿地就是盐城的金山银山。盐城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拓宽“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在保护湿地生态资源的过程中促进富民增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多措并举开展生态扶贫

盐城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推动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相促进,让贫困人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滨海县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围绕农业“四区五带八大基地”产业规划,以紧密带动机制为核心,以低收入农户增收为重点,夯实产业扶贫基础;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以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四年翻一番。东台市探索“市场+生产基地”新模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一片林”绿化工程建设,鼓励引导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在家前屋后种植果材两用树种,将绿化生态工程打造成绿色富民产业,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

创新合理有效的开发模式

东台规划建设沿海滩涂综合开发先导区,形成“风光渔”互补、循环经济、高效养殖、生态科普旅游四大特色示范区。创新集约利用模式,在东台沿海滩涂综合开发先导区建设国内最大的滩涂地面光伏电站,最上层为风力发电、中间是太阳能发电、最下层进行水面养殖,实现了滩涂资源高效利用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湿地资源优势,推进湿地生态旅游做大做强,上海长三角康养基地项目落户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创成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九龙口、大纵湖创成国家湿地公园。“十三五”期间,建成1518公里的美丽乡村旅游公路,启动市区至大纵湖景区旅游直通车,促进乡村公路、公共交通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探索“生态+”文化旅游新业态,举办东台黄海森林音乐节、沿海湿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马拉松、大洋湾樱花节、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等多个品牌活动,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出品的微电影《水杉语》亮相戛纳国际电影节。2017年,盐城获“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十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旅游度假城市”称号,2019年获“首批全国优质康养休闲旅游胜地”称号。

不断拓宽生态富民之路

黄海之滨的弶港镇巴斗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新型富民强村之路,引导渔民群众从靠海吃海向养海护海、生态发展转型,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积累与群众收入持续双增长。创新生态文旅新模式,推进红旅融合、农旅融合、渔旅融合,利用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条子泥区域、毗邻黄海国家森林公园的优势,促进渔家本色与天然氧吧有机衔接,不断丰富弶港镇旅游品牌内涵,弶港文蛤、弶港泥螺等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探索发展生态养殖,2013年成立“东台市众鑫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把梭子蟹、青蟹、脊尾白虾等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巴斗村65%以上的村民都已加入合作社,每户每年分红3万多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花园式”人居环境,新建农民公园、渔民之家、标准化卫生室、微动力污水处理站,铺设污水管网3.5公里,实现公共设施配套与生态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盐城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在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示范引领;在推进共建共享共同富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上示范引领。“十四五”时期,盐城应牢牢把握“百姓富”着力点,依托湿地资源优势,构建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一是构建东部沿海的“绿色风光”。以两个国家级保护区和条子泥为重点,以长三角康养基地为龙头,宣传麋鹿、丹顶鹤、勺嘴鹬湿地“吉祥三宝”,系统提升世界遗产地品牌影响力;积极参与里下河“水韵江苏”示范区建设,将斗龙港旅游度假区等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集世遗保护、研学科普、生态旅游、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二是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向食品加工业迈进,补齐补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新标杆。三是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厘清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有序推进统一确权登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开发;完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设“湿地银行”,创新生态治理投融资机制,助力湿地生态富民产业发展壮大。四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让共同富裕的内核更强劲。挖掘湿地特色优秀文化资源和海盐、铁军、淮剧、杂技等文化遗产资源,塑造现代化新盐城的强大精神“内核”,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实施“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冯俊,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

新华日报 | 冯俊:保护大美湿地 推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