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 |成长春等: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彰显盐城担当

发布时间:2021-10-29发布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探索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的新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近年来,盐城坚持把“生态立市”作为第一战略,不断夯实生态基底、优化空间布局、调优产业结构,同步推进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品质”,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2019年7月,黄海湿地申遗成功,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认可,也为经济发达东部沿海地区自然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盐城方案。

夯实绿色发展基底

盐城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将滨海城市特征与世界自然遗产融为一体,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典范。

一是把“生态立市”作为第一战略。力塑城市绿色品质,创成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盐都区获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实施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发展“含绿量”,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称号;九龙口、大纵湖获批国家湿地公园,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抢抓“一带一路”交汇点发展机遇,秉承“生态外交”理念,把国际生态话语权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和合作力。

二是加强规划引领。适时调整沿海功能区,制定《盐城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19-2030)》和《下辖区县湿地保护专项规划》,提出到2030年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70%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82%以上等目标。

三是完善推进机制。成立湿地保护委员会和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湿地管理委员会、湿地与自然遗产管理办公室等机构;制定实施《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进一步理顺湿地保护机制,明确保护措施和利用方式。

四是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黄海湿地内珍禽保护区退渔还湿工程,营造勺嘴鹬等小型鸻鹬类栖息地,恢复裸滩湿地,实施射阳盐场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盐渎、东沙、大马沟等一批省级、市级湿地公园,构建沿海发展“绿心地带”。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盐城紧紧抓住“全面绿色转型”这一风口机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江苏沿海成为生动实践。

一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挖掘放大生态优势,培育高端旅游业态;发挥湿地自然遗产、黄海森林公园等综合效应,与上海在东台共建长三角高端康养基地;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推进“东方湿地之都”“水绿盐城”建设。

二是调优产业结构。发展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钢铁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盐城环保科技城为载体,推动环保产业从末端治污向源头治本升级;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盐城制造”向“盐城创造”“盐城智造”转变。

三是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海上风电,成为长三角首个新能源装机破千万千瓦的城市,风电并网规模分别占到世界、中国和江苏的10%、40%、70%;以各类重点园区为载体,打造光伏产业集群;拓展“风光渔”“风电水”“风电车”“风电+储能”等综合利用模式,补强新能源产业链。

四是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绿色防控、秸秆全量还田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等技术,坚持“减治用”并举,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推行“猪-沼-稻、鸡-肥-稻”等农牧循环模式,确保畜禽粪污清洁化消纳;发展集科技研发、产品加工、农旅融合、品牌打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提高农业附加值。

以生态合作引领对外开放

湿地申遗成功,盐城成为京沪第二高铁线上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城市知名度有效提升。盐城提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构想,通过生态议题切入,把生态牌、经济牌转化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牌。

一是做大生态经济“朋友圈”。以申遗为契机,深化多领域跨国跨区域交流合作,在申遗遭遇不利时,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让澳大利亚充分认识到黄海湿地对保护候鸟迁徙回路的重要性,改变了澳大利亚原本的立场,直接支持盐城申遗项目;以生态促经济,以中日韩“小循环”推动国际经济“大循环”,形成更大格局、更广领域、更多主体的协同互动;连续举办4届盐城黄(渤)海滨海湿地研讨会,推动建立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城市联盟,在加强湿地保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形成国际合作共识。

二是举办中国盐城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通过举办大型开幕式、闭幕式文艺晚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活动,全面展示盐城湿地生态和盐城文化的资源优势,树立“东方湿地、水绿盐城”新形象。

三是推进与韩国之间的交流对话。举办“友城百名人士湿地行”活动,来自韩国全罗北道南原市、仁川广域市桂阳区、蔚山广域市南区等地的友城代表团近百人齐聚盐城,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多措并举推动生态破题、经济落脚,中韩(盐城)产业园上升为中韩两国合作共建园区。

四是全面开启中外文化交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盐城“省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射阳杂技团先后多次赴海外演出,大型杂技舞剧《丝路之旅》登上联合国和平音乐会,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地方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建设韩风国际文化名城,为中韩文化合作注入新动力。

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盐城智慧

盐城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转型上示范引领。“十四五”时期,盐城应坚决扛起保护好世界自然遗产生态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历史重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放大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效应,探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最优解”,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美丽中国、美丽江苏建设贡献盐城智慧。

一是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依托东部黄海湿地、西部湖荡湿地、淮河入海水道地理形态,构建“H”形生态布局;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机制,为未来发展留下合理的弹性空间。

二是利用生态优势加快换道超越。高起点谋划推进产业、城镇、生态高质量发展路径,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环黄海地区产业互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努力把沿海地区打造成为绿色产业集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和美丽生态风光带。

三是打造江苏发展的“碳汇空间”。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沿海、沿淮河和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扩大海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新能源产业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打造国家级新能源创新示范城市;建设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碳汇先行区。

四是倡导推动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建设。细化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战略规划,构建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合力;构建常态化交流互动机制,总结“生态外交”成功经验,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遗产申报为契机,与环黄海地区的国家、城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建设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示范区、海洋经济的引领区、创新发展的集聚区、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盐城的实践证明,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产业强市、富民兴市”建设;必须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独特生态资源,发挥世遗品牌效应,知行合一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优势资源的有效转化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裕、生态富裕”相统一,盘活美丽经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课题组负责人:成长春,我院长兼首席专家,教授)

(课题组成员:杨凤华,刘波,冯俊,靳匡宇,盛俞鑫)

新华日报 |成长春等: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彰显盐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