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精神,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根据贵州省“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重大专项课题要求,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云南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通过线上会议联合举办“首届贵州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高峰论坛”。会议由云南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绍军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潘家华教授和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吴大华教授分别作开场致辞。
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以“省际毗邻地区的城际分工与区域协调发展——以南京都市圈为例”为题作主旨演讲,主旨演讲主要从推动南京都市圈分工合作的意义、南京都市圈的基本情况、目前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思路四个方面展开。成长春教授强调国家对都市圈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三:—要强化城市间分工协作,并且阐述了推动南京都市圈能够有力缓解长三角东西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状况,助推都市全高质量发展;能够有力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助力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能够带动毗邻的皖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协同联通;能够有力形成跨省级行政区区域治理新模式,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供示范。
成长春教授指出,就省际毗邻地区发展情况来看,未来应当不断强化南京等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建设、持续推进产业分工协作、推动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继续优化宁、合都市群协同发展。
8月20日上午,由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联合举办召开“长江经济带30人论坛2021年第2期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家华,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成员段昌群,原国务院三峡办正司级巡视员、研究员周维,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崇举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
成长春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基层探索”作主旨发言。成长春教授从三个层面剖析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现存堵点:1、从生态产品属性层面,生态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难以界定受益主体等特征,客观造成实际操作层面的难度。2、从产权制度和交易机制层面,生态产品边界不清、产权体系不健全、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价格体系不完善等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3、在生态补偿方面,流域生态补偿的系统制度设计存在不足,生态补偿资金渠道也相对单一。他指出“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使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一、明确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二、构建调查监测与评估机制。三、构建经营开发与市场交易机制。四、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五、构建推进和保障机制。
8月20日下午,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政策可持续性与机制构建研究”开题报告论证会通过线上会以顺利召开。会议开始,云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李晨阳研究员、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梁双陆教授分别致词,对此次应邀参加论证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感谢,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侯勇主任讲话指出此次论证会应当抓细抓实抓住抓好,切实做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成长春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担任此次论证会专家组组长。会议第二阶段由成长春教授主持召开,首先课题组张智勇老师汇报课题总体设计及实施计划,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及成员补充介绍了有关课题情况,课题组介绍完毕后,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原三峡办正司级巡视员、副司长、研究员周维,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名誉会长、教授、博导王崇举,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黄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导曾刚,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博导吴传清,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智敏等专家学者对课题组的开题汇报提出了相关建议及优化思路,成长春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作总结发言,他提出课题组要将此次论证会各专家提出的优化建议融入到研究中去,同时结合资深研究特色将本课题圆满完成,最终形成《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政策可持续性与机制构建研究开题专家意见书》,一致通过该项目开题论证。
会议最后,云南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博导杨绍军,课题首席专家、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文传浩对专家组提出的宝贵建议再次表示感谢。
(盛俞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