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家谈两会(11) |胡俊峰:凝聚各方力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发布时间:2021-03-16发布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采取新举国体制实施创新攻坚,集中、调动成体系的科研力量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并在相关产业领域加大对瞻性基础研究。这体现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重要举措。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涉及多种资源的协调、多条线路的协同和多个团队的创新,这既需要政府和科技部门的精心策划、有效组织与强力引导,更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同创新,从而使新举国体制更加科学、集约、高效。

一是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紧密追踪科技革命未来发展趋势,明确攻坚的产业领域与产业方向,加大政府投入与政策支持,积极开展相关基础研究与前瞻性研究。

二是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政产研学资介用”一体化的创新社会组织与核心工作团队,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重大产业领域联合研究、科技仪器设备共享、政策法规制订等方面设计总体推进路线图。

三是平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合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部门、多层次、多领域的实质性、示范性合作机制、责任与利益分配规则;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充分利用好我国理工科人才数量全球第一的潜在优势,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破除束缚创新的利益藩篱、机制壁垒,激励科研中坚人才、新一代青年技术人才勇于创新、专注创新,将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引领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四是构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体系。优化提升各类创新平台与载体功能,强化各类创新资源导入政策的吸引力,努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及控制力,大力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对接全球创新资源,鼓励跨国技术创新合作。四是构建核心企业主导,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政府等多主体参与的创新联合体,打造多方协同治理的创新合作机制,整合、协同创新要素,分散创新风险,共享创新收益,全面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作者:胡俊峰,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