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家谈两会⑤ |徐康宁:确立经济增长6%以上目标显示足够信心

发布时间:2021-03-08发布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1年经济增长6%以上的发展目标,其意涵颇为丰富,可以从多种角度和多层面加以解读。

去年三月前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因疫情“两会”推迟召开,如何制定202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也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由于疫情防控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也由于疫情带来巨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衰退,再制定刚性的经济增速目标已经意义不大,本人也曾公开撰文表达观点,认为特殊年份特殊安排,当年不宜制定经济增速的目标。

推迟召开的“两会”上果然没有提具体的经济增速目标,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今年“两会”如期召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恢复成效显著,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整个社会秩序基本实现正常,有足够的基础和底气为今年的经济发展确立增速目标。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经济增速目标,显示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足够信心,也是一种把握形势变化和追求发展的务实精神体现。

从当前经济运行的态势看,从疫情防控和促进经济稳步恢复的已有成效看,在不出现疫情突发性大规模反复的情况下,今年6%以上的经济增速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更大的可能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全年的实际经济增速会显著高于6%。根据国际上一些权威经济机构的预测,2021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应该在8%左右。

虽然和往年相比,中国政府自己确立的今年经济增速不是很高,但6%以上已经是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最高的经济增速目标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经济增速目标是留有余地的,并不意味着今年的追求目标就是6%,所以用了一个6%“以上”的提法,而不是用往年常用的“左右”的提法。这说明制定目标是出于“底线”的思维,并充分估计新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在目标任务的实现过程中会尽力去挑战更高的可能性。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从更深层面加以解读。在今年将迎来经济全面恢复的新形势下,而且是去年增长基数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今年经济增速的目标并未定在7%、8%这样更高的目标,可以理解为是对速度的一种适当淡化。体现了一种既要有一定的速度作保证,又适当淡化绝对的速度或数字的最求,而把聚焦点着重放在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创新列在“十四五”规划任务之首。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应有新突破、新气象。留有余地制定今年经济增速目标,不过分追求高速度,就是为依靠创新培育新动能创造更大的空间。

(作者:徐康宁,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