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以长江文化赋能江苏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动选择。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美丽江苏建设战略中也曾指出“要用文化润泽‘美’,坚定文化自信、创造文化精品”,用好我省独特资源,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统筹推进‘城市美化’‘城市更新’”。然而,2019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显示,江苏的文化创意赋能能力表现一般,且各城市发展不均衡。全国文化创意城市十强,江苏只占一席且位列第十,前50只有5座城市入围。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千城一面”的问题。面向“十四五”,需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长江文化保护。
一、摸家底、梳文脉,保护江苏长江特有美丽韵味
文脉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识别码”,是一个地方独特的空间建构语言和表达逻辑,是一个交织、连接着多种文化要素、渗透于地方各个角落的完整体系。因此,要体现江苏长江美丽韵味,首先要全面普查江苏城市的各种历史遗存,在实地勘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深刻地了解江苏长江文化脉络和类别,把江苏各类文化资源分门别类按条目建档,建立《江苏长江文化资源数据库》;其次挖掘江苏长江文化的历史基因,提炼其文化核心,为江苏新型城镇化建设延续长江文脉、绵延长江记忆奠定基础;最后以长江文脉的形式串联起江苏的历史文化遗迹,找到正确的江苏城市建设的长江文脉表达路径,在长江文化保护和新城建设中凸显江苏城市的性格,提升江苏城市的整体识别度。
二、联周边、系背景,保护江苏长江整体美丽形态
长江形态之美,不仅美在某个景点上,而是美在长江沿线城市可观可感的自然人文相融合的整体环境中,既包括长江本身的水清鱼肥,也包括长江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既有视觉层面的美丽感受也有心理层面的愉悦体验。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对长江文脉的保护不能进行单独、孤岛式保护,使长江和其生成发展的环境割裂开来,而要把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置身于其原有环境中进行考量,把景区、港区、厂区和小区协同起来建设保护,书写“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美丽画卷。
三、重历史、促兼容,保护江苏长江美丽温度
在江苏城市建设和长江文脉保护中,强调历史“积淀”的层次感与发展“链条”的完整性,兼顾老城保护和新城建设。通过产业更新、业态调整,把长江沿线部分人口和开发建设压力转移到新城,实现老城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双赢”。老城区延续长江文化特质和历史景观格局的同时,采取精细化管理,既优化老城公共空间又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新城建设既要重“生产”,也要重“生态”和“生活”,要通过健全城市便民生活圈、公园绿地生态圈和社区服务圈,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活力新城。
四、兴产业、融未来,保护江苏长江美丽质感
让长江文化融入江苏城市建设,链接长江文化产业,注入商业精神,拓展“文化+”领域,激发文化创造力,使长江文化得到活态开发和利用。主动把长江文化渗透到城乡社区和各行各业中去,让城市居民学会用长江文化创新社会管理,用长江文化指导产业发展,用长江文化提高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发展保护城市美丽质感。
(作者:瞿锦秀,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