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学习体会⑦ | 刘峻源: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 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0-11-22发布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目前,从整体上看,协同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然面临流域整体性保护不足,环境污染隐患犹存,绿色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加强全流域协同联动,围绕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构建生态治理新体系和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等领域,积极探索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谱写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一是加强协同联动,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首先,提升系统思维能力,实施分区管治,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合作。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统筹各地改革发展、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种资源要素,整体性提升长江经济带发展质量,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建成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的绿色生态廊道。其次,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开展长江生态环境大普查,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针对流域存在的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沿岸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从源头上系统设计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然后分类实施策略、进行重点突破,建设和谐长江。继续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湿地和湖泊等生态系统的修复工程,建设健康长江。抓紧解决沿江生产、港口岸线的无序发展,拓展生态、生活岸线空间,用可持续思维适当保持留白空间,建设优美长江。

二是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构建综合生态治理新体系。首先,根据上中下游自然生态本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差异,实施分区协同治理。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广泛性,决定了长江经济带必须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关键问题和情况变化进行调整。根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同特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强化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的分区管治。根据流域不同生态环境功能区的突出问题,进行区别对待,做到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其次,突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必须认识到化工污染整治与水环境整治、固体废物治理的相关性,协同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同时,深入实施大气污染攻坚行动,实施沿江城市污染排放综合治理工程。深入实施水环境治理攻坚行动,优化沿江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从严控制污染物入河排放总量,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鄱阳湖、洞庭湖和长江口综合治理,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建设清洁长江。深入实施土壤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全面排查固体废物堆放点和固体废物生产源。推进沿江城市创建“海绵城市”,开展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和地下管廊建设试点。

三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的发展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化改造。进一步推进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林木业等绿色产业,推广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构建产业绿色化水平指标体系。其次,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工业全领域过程,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等特性的优质生态产品,推动沿江地区工业产品绿色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认真学习浙江丽水等地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培育生态型产业,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的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模式。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作者:刘峻源,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