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学习体会⑤ |陈长江:将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

发布时间:2020-11-22发布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11月12日在南通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将生态环境投入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在理论上是环境治理观和高质量发展观的一个新变化、大突破,极大拓展了基础设施投入概念的外延与范畴,在实践上意味中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结构的重要转变。我国作为基础设施投资大国,基础设施投入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如果将生态环境投入当作基础性投入来抓,那么可以预期,高质量发展又多了一个构建经济持续增长动能的新抓手。

一般认为,基础设施投入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投入,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基础设施投入既包括能源、交通运输、电信、农业、林业、水利、城市建设等经济基础设施投资,也包括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础设施投入主要指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性基础设施投入的比重将不断提高。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大幅提升,但生态环境等问题也开始凸显,人民群众从注重“温饱”逐渐转变为更注重“环保”,从“求生存”转变为“求健康”,提高环境质量、美化生活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就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将生态环境投入当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越来越具有基础设施的相似特征。

一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或者说正外部性特征,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产正常运转和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广泛的经济社会影响,基础设施投入的好处并不局限于某一类群体。生态环境投入具有典型的公益性特征,尤其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优美环境、健康生活有了更强烈的需求,提升生态环境能够显著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实际上是强调了新时代下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性特征。

二是长期性。与其他投入相比,基础设施投入初期投资巨大、使用期长、回收期长。例如城市轨道交通平均综合造价约为每公里7-10亿元,但其发挥作用的持续时间可能会延续上百年。规模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其效果在短期内难以得到集中反映,其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也要通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才能表现出来。生态环境投入也类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因此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角度,生态环境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

三是间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其目的并不完全着眼于获得项目自身的财务效益,而在于为整个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基础设施的效益主要通过服务对象的效益和整体社会经济效益而间接地表现出来。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尽管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但是为可持续发展、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了条件,间接效益明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将生态环境保护当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对“十四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意味着生态环境投入要从原来的“被动型”转向“主动型”、“先导型”,通过主动建设更加安全、可靠、绿色、舒适的生态环境体系,更好地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作者:陈长江,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