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学习体会④ |陈为忠:协同打造我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

发布时间:2020-11-22发布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发挥经济体量大、综合竞争力强、开放型经济发达优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等通道优势,按照总书记在南京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目标定位,强化使命担当,强化战略协同,切实发挥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作用。

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首先要畅通域内域外现代流通体系。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强力支撑。现阶段,中央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要做好“六个聚焦”:

聚焦长江黄金水道堵点,协同推进三峡枢纽第二通道、长江中游“645”工程,协同推进长三角北翼高等级内河航道网,舒缓南京以下干线航段及长江口航运压力,舒缓京杭运河航运压力,干支联动全面优化下游航运体系。

聚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短板,以建设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为契机,加快建设集装箱深水港、水公铁高效衔接的长三角北翼江海河联运中心,向北翼分流集装箱进出口压力、集疏运压力,全面优化长江集装箱运输体系,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和话语权。

聚焦东西向快速通道短板,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速铁路,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长江经济带”,打通省级高等级公路“断头路”,优化高速公路网。

聚焦航空货运能力不足短板,加快推进航空货运机场建设,加快“轨道上机场”建设,客货互补推进武汉-鄂州、上海-南通、成都-重庆等国际性航空枢纽建设。

聚焦统筹中欧班列发展不平衡短板,加快流域中欧班列源地、品牌整合力度,依托国家规划布局的枢纽节点,构建省际联动整合机制,持续完善贸易通道、物流枢纽设施建设,推进班列集拼集运,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组织方式,率先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运量稳定、便捷高效、安全畅通的中欧班列综合服务体系。

聚焦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软件短板构建统一开放有序运输市场,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更要推动域内域外更高水平开放合作。

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具有建成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潜力和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中央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要发挥“一带一路”国内交汇地带和多重战略叠加优势,重点推进三个层次的开放合作:对外开展好多领域合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相融合,高标准建设沿“一带一路”共建产业园,推进自主可控的对外产能疏解,高标准推进“文化带”建设,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域内开展好产能合作。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支持跨省市共建产业园区,引导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有序转移;协同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创新资源整合、优配,共同打造“科创走廊”、“创新路”。跨域深化改革开放平台合作。优化长江经济带自贸区片区布局,推进跨域自贸区联动发展,协同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作者:陈为忠,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