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区委书记朱海波对话我院院长成长春:以“产业强区”推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2发布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书记说发展]

朱海波:加快打造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


清江浦区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家乡——淮安市的主城区,得名于1415年开埠的“清江浦”,2016年10月由原淮安市清河、清浦两区合并而成。今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围绕当好淮安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者,以及做精北部主城、做强南部新城、做优活力港城的“1+3”总体思路,加快打造布局更优、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的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

一是走好融合之路,更大力度优布局、提品质、增能级。做精北部主城,提升辐射力。主要围绕“123”的思路,“1”就是建设一个景区,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景区”来打造,努力建设现代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气息交融的精致美丽主城,全面提升宜居宜业宜游水平;“2”就是树立城市更新、片区开发两种理念。城市更新摒弃过去“大拆大建”的做法,谋划实施都天庙、大闸口等历史底蕴足的重点地区提升改造,打造留住历史记忆的城市新地标,片区开发围绕人民剧场地块、淮海南路东侧地块等重点片区,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生产生活配套,打造产业集聚、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新型城市功能区;“3”就是打造里运河、古淮河、清晏园三大中心,在保护传承好特色历史文化的同时,重新勾画运河两岸的天际线和主色调,做好古淮河沿线“沉睡”资产资源的盘活利用,精心打造清晏园周边特色历史街区,加快建设传承历史记忆、彰显城市特色、集聚商气人气的御码头特色美食街,全方位展示“最忆清江浦”的魅力。做强南部新城,提升集聚力。统筹落实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一体推动城南、武墩、盐河、黄码、和平“3街2镇”协调联动发展,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南部新城规划“一张图”,先做好一级开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三项工作,再科学有序推进城市建设,避免无序开发。坚持“积极有为”和“主动无为”相统一,既立足当前做好产业导入、项目带动等“填白”工作,以及勾画城市天际线、优化提升城市家具形象等“着色”工作,又着眼长远做好为未来发展留下空间等“留白”工作,前瞻性抓好优质教育资源导入、自主医疗体系建设、核心文旅景区打造等重点工作,做强南部新城功能内核,提升对人口、产业等要素的集聚力承载力,着力打造充满生机的宜居宜业新城。做优活力港城,提升带动力。充分发挥黄码港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水上立交”区位优势,加快水运物流功能区建设,构建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打造辐射周边、畅通内外的区域物流枢纽。按照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与城市腹地、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做大做强临港产业链、服务配套链,全方位提升产业支撑力、要素承载力、发展带动力。创新活力港城开发运营“1+1+N”模式,突出政府主导、以我为主的“1”,引入省运河航运公司“1”开展合作运营,并广泛吸纳社会上有意愿、有需求的若干个不同类型的主体,共同参与港城开发建设,着力凝聚港城建设合力,打造富有竞争力的活力港城。

二是夯实产业之基,更大力度强支撑、增后劲、筑优势。主要围绕“323”产业发展方向,品质化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三大中心:即商贸中心,依托淮海广场商贸圈,突出新亚、金鹰、花漾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聚焦“轻奢品”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持续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努力打造服务全市人民、辐射周边区域的商业购物中心。金融中心,以水渡口金融圈为龙头,加快推进金融中心风情街、金融商业商务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招引银行、保险、基金、证券、期货等金融业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典当、信托等业务,优化金融消费资源供给,加速金融人才集聚,打造金融机构最集中、要素最齐备的金融服务中心。科技中心,放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科教资源集聚优势,健全完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尤其是青年毕业生、创新成果落户清江浦,建设区域有影响的创新创业中心。高端化发展都市型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发展“两大特色产业”:即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天士力药业、正大清江等制药骨干企业,安洁医疗、长寿棒科技等医疗器械企业,九州通、天颐等医药物流企业,以及广济医药等零售企业,加快推进正大清江制药新厂区、天士力研究院等项目建设,推动复星医疗器械等项目尽快落地,精准招引辅料包材、流通配送等配套项目,谋划建设医药企业人才公寓,集中培育1-2个“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绿色食品产业,围绕打造清江浦食品产业园,放大食博会的溢出效应,有序引导旺旺食品、浦楼酱醋、鑫源烟草薄片等企业扩大产能,加快推进华瑞天成等项目建设,延伸做强食品产业链条;积极推广“前店后厂”模式,常态化开展优势特色食品展销活动,实现食博中心高效经济运营。精品化发展城郊农业。重点建设“三个基地”,即产品供给基地,围绕保障淮安市民“菜篮子”产品的有效供给,全面提升淮安红椒、淮香食用菌等品牌层次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水产等,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努力让淮安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绿色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休闲观光基地,放大古庄牛生态休闲庄园、兴农葡萄园等采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示范效应,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农家乐、乡村民宿等业态,打造独具江淮特色、体验乡土风情的城市“后花园”。农业科技基地,发挥淮香食用菌、淮安现代高新科技园等农业科技园区企业的优势作用,加快推进淮香食用菌菌种研发中心、柴米河王博士农业园等项目建设,策划开发科普讲解、农耕教育等互动体验产品,努力为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自然知识、农业生产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提供更多平台。

三是多谋人民之福,更大力度惠民生、解民忧、聚民力。教育发展方面,启动实施名校长、名校、名师“三名工程”,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按照人、财、物统一的原则,推动办学集团实质化运作,实现优质资源内部流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医疗卫生方面,稳步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区级公共卫生中心和区属综合性医院建设,同步推动北部主城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升级区域医院、南部新城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提升区域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养老服务方面,以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创建为引领,提升红康源、九如城等养老机构运营水平,加大本土品牌养老机构、专业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育,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社会治理方面,围绕争创全市首批“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县区”和省级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活动,结合“三网融合”试点,探索与“三级警务”衔接融合,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严守安全生产、生态环保、信访稳定“三条底线”,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专家献良策]

成长春:展现长三角北部城市的“C位”担当

作为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淮安市于今年7月份提出“‘十四五’期间,聚力聚焦打造‘绿色高地 枢纽新城’”的新发展思路。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开新局”战略举措,同时也对地处全市中心城区的清江浦区提出了更高的品质化发展要求。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格局下,清江浦区应首先认识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建设。其次,要敏锐把握其对于全区借机借势实现“生态立区、产业强区”“聚力成为淮安新一轮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重要板块”的重要拉动与赋能作用,主动作为、创新促优,切实发挥出自身作为长三角北部“C”位中的“C”位担当,推动实现辖区的跨越式发展,助推淮安乃至苏北全域的绿色转型与全面振兴。

拓展结构与枢纽的深度、广度

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上展现新形象

随着连淮扬镇铁路、宁淮高铁的相继建成,以及淮安国际机场、淮安港等枢纽叠加效应的逐步溢出,“十四五”期间,淮安将会更加便捷地融入南京1小时都市圈、上海2小时都市圈,真正进入“融入长三角”的新发展时期。

在此多重利好集聚的历史性机遇期,清江浦区作为淮安的主城区,理应率先担起“抢先”“领先”的发展责任,进一步深化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实施方案,努力拓展接轨苏南深度广度,优化接轨苏南方式方法,致力打造长三角北部产业高地,助推淮安“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战略目标的建设实现。

建议在推动各类规划方案落实层面上,除持续推进各规划内容的快速高效落地,如加快落实全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任务、重大平台项目和重要改革举措“三重清单”事项推进方案等,还要注重强化对一些重大项目的招引,以及相关金融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首先,要主动对接相关规划政策体系,争取将重大工程、发展事项纳入国家和省级层面;其次,要加快对辖区内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打造公路、内环高架、客运枢纽、运输服务等综合网络,发展新能源及装备、汽车及关联领域、大数据中心及应用、5G技术及场景应用、智慧城市等新基建项目;第三,要重视提升与南京、苏州等地区联动发展水平,同时也加速与盐城、南通、泰州核心区的联动协同;第四,要更深层次接轨“长三角一体化”,通过学习上海、服务南京、联通苏南,加快提升自身发展能级,为把淮安建设成为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苏北先进制造业重要中心城市做出应有贡献。

立足产业之根,把握时势格局

当好“强富美高”新淮安建设主力军

建议清江浦区重点立足于三个方面走出“产业强区”的新路径。一是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宁淮一体化”这个局,跳出清江浦看清江浦,通过科学的研判和合理超前的谋划,在大格局当中找准定位,谋篇布局;二是顺应“融合发展、错位发展”这个势,以“融入长三角、对接宁淮线”为路径,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协作;三是定好“生态立区、产业强区”这个根,做好补短板、拉长板、强底板各项工作。特别是围绕淮安“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战略目标的实现,力争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创特色”、在全市市辖区发展速度上“走在前”、在全省高质量考核排名上“进位次”,努力把清江浦建设成为淮安新一轮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重要板块。

具体而言,就是在全区的发展布局上,根据清江浦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新的产业形势,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323”产业发展方向,做优“三次产业”。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建链、补链、强链”文章,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建议商贸中心通过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持续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打造出服务全市人民、辐射周边区域的商业购物中心;金融中心侧重对金融消费资源的优化供给,加速实现金融人才和其它资源要素的集中集聚;科技中心建设要坚持清江浦在淮安发展中的核心带动、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健全完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强化与各类创新主体的合作,孵化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在都市型先进制造业方面,建议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培育1-2个“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绿色食品产业积极推广“前店后厂”模式,延伸做强食品产业链条,同时常态化开展优势特色食品展销活动,实现食博中心的高效经济运营。

在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重点建设的产品供给基地应努力让淮安市民首先享受到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绿色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休闲观光基地要打造独具江淮特色、体验乡土风情的城市“后花园”;农业科普基地应努力为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自然知识、农业生产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提供更多平台。

多层次汇聚“融合”力量

夯实中心城区的“C位”根基

关于清江浦区“产业强区”战略的“融合”落地实施,原则上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是关于产业融合,着力构建具有清江浦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做好重点产业的总体布局,通过构筑创新链,加快培育新的千亿级产业板块。在招商过程中,可参照学习南京、苏州等地的经验,绘制清晰的清江浦产业地图,突出重点,彰显出清江浦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同时以“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的精准招商服务模式,助力优质成长型项目跑出落户“加速度”。

另一方面,要发挥出重大项目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强支撑”作用,既可以通过在国家产业规划和投资方向调整中谋划大项目,也可以通过以产业链招商的方式厚植本地龙头项目。

二是关于平台融合,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从创新平台、创新飞地和创新人才三个方面入手,以“质量强区”为要,统筹推进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由此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清江浦汇聚。可以利用清江浦区宜居城市的优势,全方位深化科技、人才、项目合作交流,引导中小微企业与南京、苏州、上海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积极承接长三角核心区人才资源“溢出效应”。

三是关于机制融合,重点构建和谐共生的亲商营商环境。在这一过程中,要首先树立“法治为先、服务至上”的营商环境建设理念,力推营商环境实现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其次要本着“一切为了企业,一切为了投资者”的服务原则,创建具有清江浦区鲜明特色的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成本最低“三最”营商境界,打响清江浦区行政审批改革品牌、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品牌以及政策兑现服务品牌。以“长三角北部最佳”的营商“软环境”,厚植清江浦“十四五”发展“硬实力”。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来源:新华日报,2020—11—17,智库周刊

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011/17/node_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