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五中全会有两大热词,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是我国一以贯之的重点战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这次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断被强化。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则是今年我国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国家战略新抉择。
从5月14日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7月21日的企业家座谈会要求“逐步形成”,到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迫性不断提升。8月24日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全局性、战略性、总体性特征。科技创新是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对“十四五”期间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以前,我国国内大循环的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来实现,培育了华为、海尔、长虹、吉利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主要创新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成本创新,即通过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并通过过程创新、原材料创新、部件创新等方式降低成本,生产消费者可负担的产品。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吉利汽车。2001年吉利第一款产品“豪情汽车”以低廉价格迅速获得了国内市场的青睐,为吉利发展带来了巨量现金流,此后吉利继续以“成本创新”模式快速发展,并走出国门开展了一系列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的代表。另外一种方式是价值创新,即通过引进消化国外成熟的技术,针对市场的特定需求和特征进行了一定程度上功能创新。代表性的企业是华为,改革开放早期,我国程控交换机市场的需求特点是“数量大、层次多、速度急”,华为通过引进成熟技术并针对我国市场特点进行了功能创新,尤其是针对农村市场功能创新,迅速获得巨大的市场份额,目前华为已经从功能创新迈入技术原始创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代表中国制造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
总体来看,经过四十多年的追赶,一大批中国的后发企业已经逐步完成必要知识和技术的累积,占领了国际国内市场的足够份额,甚至有部分企业成为了行业内的国际领先企业。但是总体而言,国际甚至国内的中高端市场多数仍为国际领先企业所把控,能够进行前沿技术创新突破的企业仍寥寥无几。原创技术供给不足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短板。中国是全球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但是在半导体、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制造等领域仍然受制于人,在国际形势动荡时期可能被发达国家“一剑封喉”。我国要真正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循环流动,就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来抓,尽快补齐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短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的企业主要通过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参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产业链进行技术和管理学习,以此获得从事高附加值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加入全球产业链的企业将沿着OEA(加工组装)—OEM(贴牌生产)—ODM(自行设计生产)—OBM(自主品牌)的路径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但是近年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了我国国际大循环产业升级过程遭到了全球价值链主导者——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压制和阻断,从而出现技术低端锁定和产业升级困境,并导致巨大的经济风险。因此,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和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大循环的技术进步路径难以为继,中国企业必须找到一条新的基于国内市场和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可行路径。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已经在高铁、5G、航空航天、第四代核电等关键技术走出国门,依托科学技术融入国际大循环迈出主动布局的历史性步伐。同时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实力仍然较弱,在国际供应链、产业链中仍然存在断链风险,生产经营活动受国际影响较大。从美国近期对华为的芯片制裁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新技术是掌控国际循环系统运营的杀手锏,影响了全球资源要素配置和系统循环效率,而我国高新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
全会公报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四五”时期,要以破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障碍为目标,形成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系,主要有三方面的政策。
一是打造自主可控的创新链,解决企业高端化发展的关键难题,满足企业技术需求。通过打造科技型企业升级工程,组织协调上下游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研发、设计、建造、配套等资源整合,形成围绕产业链的创新链体系。尤其是要瞄准创新链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加快应用进程。
二是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破除我国产业大循环的痛点和堵点。聚焦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硬科技,继续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启动应急专项和国产替代专项。紧抓新基建发展机遇,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实际应用和产业化。要探索制定优惠政策,对企业开展自主可控类创新产品给予一定补贴,推动在政府部门和金融、教育、交通等各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需求,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构建以我国为主的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要善于利用和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引导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到我国集聚。以国内工业企业技术需求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抓手,主动对接海外知名高校院所、科创企业、国际科技组织,建立跨国创新机构、企业研发中心,推动国际优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专利展示交易中心等平台枢纽,引导国际先进成果到我国开展技术贸易。加大国际化科技孵化平台、离岸创新中心等新型平台建设力度,探索建设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
(作者:陈长江,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