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以全国21%的土地承载着46%的化工产能。化工行业产生的污染物严重破坏了河湖湿地生态环境,尤其是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37%、43%。近年来,“化工围江”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初,长江经济带总磷超标断面由137个减少到109个;主要支流——岷江、沱江、乌江和清水江2019年的总磷浓度较2016年分别下降了39.2%、39.4%、38.2%、39.5%。但长江生态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沿江化工行业整治提升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高标准推进园区建设是沿江化工绿色转型的“牛鼻子”。在对全流域化工园区进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污染企业“关改搬转”,积极推进循环化改造,引导合规企业入园,是破解“化工围江”和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是“一盘棋”谋划园区高质量发展。首先,对沿江化工园区布局进行优化。第一,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坚决关停环境绩效考核不达标的“散乱污”园区和企业;第二,除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以外,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集中区)和化工企业;第三,精准把握国际化、先进化和现代化理念,将园区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规划等相结合,有序扩大园区容量,在推进“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的前提下,提高合规企业入园比例。其次,培育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依托园区围绕精细化、高端化、循环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耦合,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聚;推进化工产业、科技、教育、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级高端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再次,着力发展化工辅助产业和环保服务业。依托园区,培育发展化工产品物流仓储业、设备安装维护等的延伸性产业,为化工企业提供各种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同时,扶持培育环境综合服务业和环境咨询服务业,重点引导扶持专业化环境服务公司做大做强,推动环保需求的外部化、市场化。
二是进一步完善污染治理基础设施。首先,完善污染物处理与危固废处置设施。优化截污管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化工“产治一体化”,推动治理模式由“集中治理”向“精细化、精准化”治理转变,努力实现“近零排放”;同时,以飞灰、工业污泥、废盐等库存量大、处置难的危固废为重点,加快布局危固废管理处置设施,提升利用处置能力。其次,强化园区应急保障设施建设。建设装置级、企业级、园区级、流域级的多级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及事故预警系统,对园区安全生产状况实施动态监控、分析及预警预报,在企业周围构建缓冲带,加强单个企业排污的监测和定位,确保极端事故状态下,事故污水不流入长江。再次,以BOT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采用BOT模式,建设园区污水收集管网、集中污水处理设施、集中供热系统、集中固废处置处理设施等,同时,对有一定收益的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探索试点发行项目收益专项债券,以此,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降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纠纷,促进园区良性发展。
三是依靠“一体化”“循环化”“智慧化”实现“生态化”。首先,推广园区一体化运营模式。以国际标准建设示范园区,探索实施“原料产品一体化、工程物流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一体化,消防应急一体化、智能数据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做到专业集成、投资集中、效益集约;依托园区推广“环保管家”第三方治理业务,实现对污染物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其次,全面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广泰州静脉产业园经验,构建园区基础设施、公用工程及公共服务共享与循环使用的“大循环”,企业间能量和物料循环利用的“中循环”,以及企业内节能、节水、综合利用的“小循环”。尤其是在上游地区,可借鉴贵州瓮福集团利用磷酸副产氟硅酸制无水氟化氢技术变废为宝的经验,遏制总磷污染。再次,加快实施园区智慧化升级。借鉴德国路德维希、比利时安特卫普、新加坡裕廊岛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安全监测系统、环保监测系统、园区视频监控系统、数字网络设施平台和应急通讯系统,依托 AIoT技术,以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为驱动,打造融合可视化数据、即时性监视、智能化报警的智慧监控平台。
(作者:冯俊,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