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思想。四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和长江流域11省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了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良好开局。
当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共抓大保护思想上存在片面认识、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协同保护的体制机制亟待健全等。未来,实施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秉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本原则,重点围绕理念创新、绿色协同和产业协同等方面,积极探索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一)树立全流域协同发展理念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既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一是要坚持整体系统性思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要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陈旧观念,要从全局、整体出发,统筹各地改革发展、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种资源要素,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区域协调机制。通过加大上中下游城市群间的城际合作,促进上中下游协同融合和互动合作。例如,宜宾市正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合作联盟”,上游4省出台了《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实施细则》,下游4省市成立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二是积极倡导全民参与。要逐步转变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流域治理模式,支持区域性的非政府社团组织发展,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实现流域全民管理和治理。三是建立区域“多规合一”体系。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各部门制定《长江流域综合发展规划》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构成顶层设计,统领全局。适时编制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产业、交通、生态等相关专项规划,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构建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全流域规划体系。
(二)协同促进长江生态绿色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抓长江生态保护,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一是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采用市场机制进行跨省大型流域生态补偿,解决现有财政体制下生态资源使用者与生态资源供给者错位的矛盾。建立上、中、下游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与生态红线区域给予合理的生态补偿,逐步形成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例如,云贵川三省签署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湖北在5个流域及相关20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浙江和安徽联合建立了上下游的生态横向补偿机制。二是突出治理化工围江问题。目前,长江经济带以21%的土地承载了全国30%的石化产业,沿岸聚集了几十万家化工企业,对长江母亲河的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构成了严峻考验。为此,要牢牢把握修复长江生态环境这个压倒性任务,协同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对长江沿岸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布局进行整顿、规范和优化,实施专项治理行动计划。建立长江经济带化解“重化工围江”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提高化工污染治理专业化水平。例如,重庆对2017年360家化工企业按照“一厂一策”进行专项整治;宜昌制定实施了《宜昌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安徽、江西等省对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实行了依法搬迁,江苏2017年关停化工企业1119家。三是重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其含义是区域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产品、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资产等。要积极围绕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核算、生态产品价值挖掘和交易市场培育、政策制度体系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模式。例如,浙江丽水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产品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改变“砍树生财”的传统林业生产经营模式,培育生态农业、健康医药、旅游等生态型产业,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三)构建绿色高效有机经济体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作为协调协同发展的重点,建设现代产业走廊。一是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打破地区间行政壁垒与地方保护主义,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区域资源配置,实现区域产业自我均衡,构建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例如,沪浙苏9区(市)签署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解决企业跨省市投资审批等问题。二是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结合上中下游地区各自的优势,合理调整和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制定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指导各地在符合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把东西部的产业发展对接起来,合力建设覆盖长江经济带互为补充的全域产业链。结合沿江省市大力发展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产业门类,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园区进行导向性的目标定位,联合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例如重庆的互联网、新能源;湖北的电子信息;安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的汽车、生物医药和智能装备。三是推进区域产业转移与合作。要发挥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转移的空间优势,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加快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支持“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战略合作模式,共同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实现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和联动发展。例如,湖南四个产业园区与江苏、上海、浙江的四个园区签署了合作协议,川皖合作打造“空中”钻石,苏皖共建苏滁现代产业园。
(作者:刘峻源,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