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的贯通,中游“645”工程的加快推进,以及沪昆高速铁路、沪汉蓉客运快速通道的贯通,以黄金水道为主骨架的长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日渐成形,但是在跨省交通体系对接、多式联运、绿色交通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现阶段,为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各地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重点推进落实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协同推进沿江快速交通体系提档升级,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首先,加快推进沿江高铁通道规划建设。推动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提档升级,同时抓住高铁大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沪蓉高铁建设,并在现有高铁项目间,科学布设联络线,优化路网布局,密织直达网络,提升三大城市群内部、长江沿线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水平和交通便捷度。
其次,加快推进长江下游、中游、上游三大机场群建设。以上海、成都-重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依托,积极拓展洲际远程航线,加快机场国际化进程;以上海、成都-重庆、武汉航空枢纽为中心,完善枢纽干支航线网络,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构建长江上、中、下游三大机场群;深化空域管理改革,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依托8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空港资源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再次,加快推进高速路网跨省“接线搭桥”。切实加强城市地铁、高速公路、跨江通道、机场建设等交通设施的跨域规划对接;推进各机场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建设“轨道上的机场”;打通“断头路”,建设“连心桥”。
二、协同推动沿江港航产能重组,提升黄金水道航运效益
首先,积极推进跨域港口合作,提升港口组织化发展水平。支持各省推进港口整合重组,避免港口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聚力打造港航服务品牌。
其次,推广“沪太通”合作模式,推动港口跨省合作。加快推进以三大航运中心为依托的航运网建设,构建“航运中心+门户港”分工协作格局,发挥好各省组合港的作用。
再次,加快规划建设疏港铁路、内河航道,优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以交通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协同推进以沿江沿海主要港口为节点的铁路、内河航道建设,提升水公铁多式联运能力,缓解港口陆路交通拥堵问题。
第四,继续提升长江口、三峡等节点区域的运输能力。首先,建设长江口分流通道和集装箱分流港。支持江苏利用南通东西向运河建设分流新通道和通州湾集装箱港,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建设。其次,创新航运组织方式,提升宁镇扬节点通过能力。加快推广2万吨级江海直达散货船、1140标箱江海直达集装箱船和124标箱河海直达集装箱船等先进船型,破除桥梁限高;在运河与长江交汇的扬州六圩河口,实施“环岛式”新航法和“红绿灯”管控,提升交汇点航运安全。再次,加快三峡转运港和疏港铁路建设,提升综合保障水平。加快建设南北翻坝铁路物流新通道,加快三峡茅坪港、太平溪港、白洋港、红花套港以及宜昌诸港建设,提升港口转运能力;加快三峡港航物流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三峡枢纽物流运营智能化。
三、协同推进流域联防联治,建设长江绿色交通保障体系
首先,强化高位推进工作机制,构建流域协同治理体系。建构长航局、长委会以及各省间对接机制,建立、健全流域港务、海事、环保、城管、水务等部门联防联治机制;推进跨省生态保护规划对接联动,扎实推进“沿江化工污染和长江口沿海化工污染同步整治、长江经济带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同步控制、化工围江和其他污染围江同步治理、支流入江口和入江之流同步管控”,协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发展绿色航运;强化安全管理,打造平安长江,建立健全沿江化工企业、危险品运输生化风险响应机制。
其次,加强政企联动、船岸协同,加快推进绿色港口建设。推广国家电网公司“游轮码头专变岸电、待闸锚地公变岸电、趸船码头低压岸电”三种典型港岸电标准,继续实施港口岸电设施改造,补贴船企进行船舶受电设施改造,打造广泛接入、使用便捷、内容丰富的岸电服务生态圈;加强沿江、沿海、沿河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与监管;强化沿江岸线资源保护力度,逐步完善岸线有偿使用、退出机制,提高岸线集约利用度。
再次,协同推进沿江油气管道建设,提升管道运输能力。统筹推进沿江地区油气运输通道和储备系统建设,合理规划LNG加气站、码头低硫油储备供应系统布局,合理布局沿江管网设施,加强长江三角洲向内陆地区、沿江地区向腹地辐射的天然气、原油和成品油输送管道建设,逐步提升沿江管道运输比例。
(陈为忠,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