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江苏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③】建设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发布时间:2018-06-07发布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2018年5月2日,省委书记娄勤俭率沿江八市市委书记,就深入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进行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枢纽经济意味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交换,必然需要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互联网六位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做支撑。

“十二五”期间,江苏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目前,高速公路营运里程4688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铁路加速推进,高铁里程846公里,列全国第11位,已经有7个设区市进入南京1.5小时时域圈;江海航运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南京以下320多公里的-12.5深水航道,实现江港向海港的转变、航运物流效率与效益双提升;枢纽与支线机场布局日趋合理,航空运输量显著增加,空港经济发展迅速。

但总体而言,江苏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仍然存在短板。首先,江海航运物流占比大,但航运主枢纽港建设严重滞后,航运力量分散,沿江生态安全堪忧;其次,江苏铁路尤其是高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匹配,每百万人口平均拥有铁路营业里程35公里,列全国第30位,与第二经济大省、人均GDP前四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且南北直达高速铁路建设仍有缺憾,跨江通道建设滞后,不利于跨江融合发展;第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严重滞后,多式联运、无缝对接仍有短板;第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于物联网、互联网的物流服务平台、金融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未来江苏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迫切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优化提升。

一、强力推进沿江港口整合,重塑江海航运新格局

首先,优化长江岸线资源配置,推进省内港口协同发展。贯彻落实习主席长江经济带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继续强力推进长江岸线资源集约利用,以系统化思维细化港口功能定位,扎实推进省内港口协同发展。

其次,加快构建省内港口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形成功能互补、良性竞争的全省港口“一盘棋”格局。加快建设“南京-苏州”双枢纽港,提升其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门户港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12.5米深水航道建成、南京成为最靠近中西部海港的契机,推动宁镇扬三港互联互通,形成下游与中上游的江海联运、运河和长江联运的新节点,做大、做强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推进苏州太仓港区、南通通海港区集装箱业务合作,主动对接、融入上海港,以集装箱近远洋干线和大宗物资海运直达为特色,做好中转上海、分流上海大文章。

再次,继续加强江苏内河航道建设,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的跨越。优化省内京杭运河、内河航道整治和码头建设,提升千吨级航道通达县级及以上城市的数量,打造通江达海、干线成网、省际互联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适时推进小庙洪-吕四港-通州湾-通栟线运河-通扬复线建设,提升航道等级,打造长江口深水航道分流、江海直达新通道,提升长江口深水航道航运安全和效率;推进北翼江苏港群与上海港、安徽港群、宁波舟山港的强强联合,尤其是加快沿江航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形成水公铁无缝对接、多式联运格局,提升港航物流效率与效益,推动“江海联运”迈上新台阶。

二、立足连云港区位与港口优势,全力打造亚欧陆海联运枢纽港

立足连云港“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区位优势和亚欧大陆桥头堡及深水港优势,依托连云港--霍尔果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聚焦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效益和效率,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和通道建设。建设更多与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类似的跨国物流平台和“一带一路”合作示范项目,进一步提升连云港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能力和水平,提升陆海联运贸易枢纽港地位。积极申报设立自贸区、自由港,加快对接上海自贸区,高标准实施对外开放和通关贸易自由化,优化连云港对内对外双向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江苏 “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提升江苏引领东西双向开放的水平。

三、加快推进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形成内畅外联新格局

以优路网、强枢纽为建设目标,扎实推进省内高速铁路建设。深入推进徐宿淮盐、连淮扬镇、连盐、沪通铁路等高铁线路建设,全面建成“三纵四横”快速铁路网,并抓住高铁大发展的战略契机,在现有高铁项目间,科学布设联络线,优化路网布局,密织苏锡常与江北直达网络,确保实现以轨道交通为支撑的“1.5小时江苏”快速交通圈。

继续完善空港建设,做大、做强空港经济。完善禄口、硕放2个枢纽机场和7个支线机场的“7+2”机场布局,积极拓展洲际远程航线,加快机场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航空运输量。继续做好南通兴东机场扩容升级工作,主动对接、服务上海国际航空港建设。

四、聚焦互联互通,打造区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加快南京、无锡、徐州、连云港等全国性枢纽和苏州、南通、淮安等区域性枢纽建设,强化综合交通枢纽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对外切实加强江苏与上海、安徽、浙江在高速公路、跨江通道、机场建设,江海联运、港口集疏运体系等领域对接,互联共享;对内借鉴发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经验,建设集高速铁路、长途列车、城际、地铁、电车、巴士、出租、自行车等多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立体化的换乘中心,实现客运换乘“零距离”、物流衔接“无缝化”、运输服务“一体化”为目标。

五、深化交通领域改革创新,发展智慧交通新业态

深化江苏交通领域“放管服”改革,开展行政权力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划清政府与市场界线,聚焦做强、做优“互联网+综合交通”服务;扎实推进“江苏交通一卡通”,实现全省城市间公交、地铁、有轨电车、公共自行车、轮渡、出租车一卡通“互通全领域”。推进“互联网+”邮政快递加快发展,拓展服务网络、惠及范围,率先实现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100%,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加快推动高速公路ETC应用和水上ETC发展,推进畅行江苏建设。

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智慧交通服务平台、互联网物流服务平台。加强广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和4G无线网络城乡全覆盖,城镇和农村家庭宽带达到1G接入能力,建成一批涵盖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大数据中心和物联网应用平台。加快国家广电骨干网江苏核心枢纽和下一代广电网络建设,加大南京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本地互联带宽扩容力度,同时,大力推进提速降费,不断降低各行业利用互联网的成本。

深化与京东、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合作,打造集聚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等经济流的新枢纽。以宿迁京东客服中心、京东众创宿迁电商服务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京东的合作,积极推动总部、电子商务、物流分拨中心、贸易结算中心等产业性平台建设,主动引流、驻流、分流,打造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才流、技术流等经济流的进出门户、枢纽,赋能江苏现代服务业,助力江苏枢纽经济迈上新台阶。(作者:陈为忠,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