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2018年3月1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此次提请大会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草案),突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是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这必将带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具有新时代四个方面特点。
1、从背景上看是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方向的牵引下,国务院先后进行了七次机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突出了新时代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是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涉及到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等综合管理部门,是为了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发改委除了发展、规划、价格等宏观调控职能之外的诸多职能,此次都被剥离出去,分别纳入其他不同的职能部门。基于强化金融宏观职能,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二是按照大部制路径进行改革。将农业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部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农业农村部,这出于大农业部思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是,政府应该做它该做的事、不做它不该做的事。只有与时俱进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才能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党和国家治理效能。
2、从性质上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
制度建设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既要立足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政府职能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又要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打基础、立支柱、定架构,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有利条件。在党政机构改革的大格局中,政府机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对各领域改革发挥着体制支撑和保障作用。从新时代的要求看,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方能破除制约发展的突出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本上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确保通过改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前进。
3、从内涵上看是新时代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际呈现
这次政府机色改革方案的综合性和层次感比较鲜明,不仅考虑了政府—市场—社会的相对职能定位,也涉及到了政府体系内部职能、机构和运行方式;不仅涉及到中央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界限与分工,也涉及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界限与分工。这样就可以把国务院机构的职能转变放在整个国家治理的大系统内考虑,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更加丰富,对行政体制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建设任务,对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改革还提出了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和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完善信息网络、金融账户等实名登记制度和现金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建设都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完善政府规范运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现代政府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前提条件。
4、从方法上看是体现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关键要把握好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的关系。从法治层面统筹各类机构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体制改革的有效性、整体性、持续性。中国一直没能编制出一部编制法,只是出台一些文件,没有纳入到法制的框架。纵观中国历次机构改革,变化快,还没有到达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次除去政府机构改革外,还涉及的机构改革涉及面广,是一次系统性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更加突出了统筹的方法:一是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二是统筹内设机构的改革。三是统筹行政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四是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如果能够在某些关键方面取得成功的话,将机构改革放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格局中思考和谋划,未来机构编制应能够能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作者:臧乃康: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副主任、南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